doc/docs/莪术/功效/莪术止痛//莪术止痛.md

12 KiB
Raw Blame History

金刚活血酒

出处

张乐天十二秘方制药经验

药物组成

  • 金刚莲 300克
  • 甘草 300克
  • 当归 250克
  • 五加皮 250克
  • 川芎 180克
  • 紫草茸 180克
  • 三棱 90克
  • 莪术 90克
  • 苏木 90克
  • 枳壳 90克
  • 音皮 90克
  • 见血清 120克
  • 红毛藤根 120克
  • 桂枝 150克
  • 大血藤 60克
  • 白酒 30公斤

功能与主治

通经活络,祛风止痛


逐瘀调经汤

出处

《名医名方录》引夏桂成方

药物组成

  • 当归 10克
  • 赤芍 10克
  • 五灵脂 10克包煎
  • 三棱 10克
  • 莪术 10克
  • 益母草 15-30克
  • 肉桂 3克后下

功能与主治

活血调经,化瘀止痛。用于血瘀性痛经、月经过多


赚气散

出处

《博济方》

药物组成

荆三棱150克 白术90克 蓬莪术150克 枳壳30克 木香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气调中,和脾胃。治气调中,和脾胃。治心胸痞闷,腹胁虚胀,饮食减少,气不宣通。伤寒两胁刺痛攻心


蓬莪散

出处

《博济方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蓬莪术 30克
  • 白僵蚕 30克
  • 苏木 30克
  • 没药 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活血止痛。治跌打损伤疼痛


撞气阿魏散

出处

《局方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茴香(炒香) 30克
  • 陈皮(去白) 30克
  • 青皮 30克
  • 川芎 30克
  • 丁香皮 30克
  • 蓬莪术(泡) 30克
  • 甘草(泡) 30克
  • 缩砂仁 15克
  • 肉桂(去粗皮) 15克
  • 生姜(盐腌炒黑) 120克
  • 白芷(泡) 15克
  • 胡椒 7.5克
  • 阿魏(醋浸一宿,以麸为丸) 7.5克

功能与主治

行气散寒,化瘀止痛。治噎疾、心痛、冷气攻刺、胸腹胀痛


黑神散

出处

《寿世保元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棕皮灰 30克
  • 玄胡索 30克
  • 当归(酒洗) 30克
  • 赤芍 30克
  • 白芍 30克
  • 生地黄 30克
  • 五灵脂 30克
  • 蒲黄 30克
  • 熟地黄 30克
  • 香附米(炒) 30克
  • 干姜(炮) 30克
  • 沉香 15克
  • 乳香 15克
  • 大黑豆 15克
  • 莪术 15克
  • 红花 15克

功能与主治

化瘀止血,温经止痛


安息香丸

出处
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肉桂 75克
  • 诃子 60克
  • 阿魏 0.3克
  • 茯苓 45克
  • 当归 45克
  • 干姜 45克
  • 肉豆蔻 45克
  • 川芎 45克
  • 丁香 45克
  • 缩砂仁 45克
  • 五味子 45克
  • 巴戟 45克
  • 益智子 45克
  • 白豆蔻 45克
  • 硇砂 45克
  • 槟榔 45克
  • 荜澄茄 45克
  • 芍药 45克
  • 莪术 45克
  • 三棱 45克
  • 安息香 45克
  • 香附 45克
  • 茴香 45克
  • 胡椒 30克
  • 高良姜 30克
  • 木香 30克
  • 沉香 30克
  • 乳香 30克
  • 丁香 30克

功能与主治

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。治一切冷气,心腹疼痛,胸膈噎塞,胁肋膨胀,心下坚痞,腹中虚鸣,哕逆恶心,噫气吞酸,胃中冷逆,咽吐不止,宿饮不消,胸膈刺痛,时吐清水,不思饮食,并皆治之


椒红丸

出处
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要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沉香 30克
  • 莪术 30克
  • 诃黎勒 30克
  • 椒红 30克
  • 当归 30克
  • 附子 30克
  • 白术 30克
  • 麝香 15克
  • 丁香 15克
  • 肉豆蔻 15克
  • 高良姜 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温经散寒,调气和血。治妇人血气不调、脐腹冷痛。


狗皮膏

出处

《通行方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阿魏 90克
  • 荜澄茄 30克
  • 桃仁 15克
  • 胡椒 9克
  • 乳香 9克
  • 没药 9克
  • 三棱 9克
  • 青皮 9克
  • 莪术 9克
  • 五灵脂 9克
  • 血竭 6克
  • 白信 1.8克
  • 冰片 1.2克
  • 麝香 0.6克
  • 清凉膏药肉 960克

功能与主治

温散寒湿,活血消肿止痛


香橘饼

出处

《医便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陈皮(去白)120克
  • 青皮(去穰麸炒)120克
  • 厚朴(姜制)120克
  • 青木香120克
  • 山楂肉(去核净)120克
  • 神曲(炒)120克
  • 麦芽(炒)120克
  • 白术(炒)120克
  • 三棱(醋炒)60克
  • 莪术(醋炒)60克
  • 香附(炒)60克
  • 砂仁(炒)60克
  • 甘草(炙)60克
  • 人参(滋润有润者去芦)60克
  • 木香(不见火)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小儿疳积,下痢,并久泻不止,或冷热不调,赤白脓血相杂,小腹疼痛,或禁口不食,里急后重,日夜无度,经久不瘥,至脾虚脱肛不收,并宜服之


槟榔丸

出处

《医学正传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三棱(醋炒)15克
  • 莪术(醋炒)15克
  • 槟榔30克
  • 枳实(麸炒黄色)15克
  • 陈皮(去白)15克
  • 芜荑7.5克
  • 雷丸15克
  • 鹤虱(略炒)9克
  • 千漆(炒无烟)15克
  • 木香(不见火)9克
  • 良姜(陈壁土炒)6克
  • 砂仁(去壳)3克
  • 麦蘖面(炒)15克
  • 胡黄连(炒)9克
  • 甘草(炙)9克
  • 神麯(炒黄色)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小儿疳病,积气块痛,腹大有虫等证


异香散

出处

《医学正传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蓬莪术(煨)3克
  • 益智仁3克
  • 甘草3克
  • 京三棱3克
  • 青皮1.5克
  • 陈皮1.5克
  • 厚朴(姜制)0.9克
  • 石莲肉0.9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腹胁膨胀,痞闷噎塞,腹胁疗痛


金铃泻肝汤

出处
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·方剂篇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川楝子(捣) 15克
  • 生明乳香 12克
  • 生明没药 12克
  • 三棱 9克
  • 莪术 9克
  • 甘草 3克

功能与主治

疏肝泄热,活血止痛。治胁下掀痛


健运汤

出处
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·方剂篇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生黄芪 18克
  • 野台党参 9克
  • 当归 9克
  • 寸麦冬 9克
  • 知母 9克
  • 生明乳香 9克
  • 生明没药 9克
  • 莪术 3克
  • 三棱 3克

功能与主治

补气活血。治气虚腿疼、臂疼


木香饼子

出处

《中藏经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木香 15克
  • 丁香皮 60克
  • 益智仁 30克
  • 香附子(去粗皮炒) 120克
  • 甘草(炒) 60克
  • 缩砂仁(面裹煨,面熟为度) 30克
  • 蓬莪术(炮) 60克

功能与主治

(原文未明确,需补充)


开胸顺气丸

出处

《中国药典》中成药剂量解读2020

药物组成

  • 槟榔300g
  • 炒牵牛子400g
  • 陈皮100g
  • 木香75g
  • 姜厚朴100g
  • 醋三棱100g
  • 醋莪术100g
  • 猪牙皂50g

功能与主治

消积化滞,行气止痛


愈痛散

出处

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

药物组成

  • 五灵脂
  • 玄胡索
  • 蓬莪术
  • 良姜
  • 当归
  • 等分

功能与主治

温中祛寒、活血止痛


小七香丸

出处

方载和剂局方中

药物组成

  • 甘松2400克
  • 益智仁1800克
  • 香附子3600克
  • 丁香皮3600克
  • 甘草3600克
  • 蓬莪术600克
  • 缩砂仁600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郁怒忧思,或因闪肭颠仆,一切气滞腰痛 理气活血止痛


小儿消积丸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二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枳壳(麸炒)50g
  • 三棱(醋炒)50g
  • 黄芩30g
  • 莪术(醋煮)50g
  • 厚朴(姜制)50g
  • 槟榔200g
  • 青皮(醋炒)50g
  • 陈皮50g
  • 大黄100g
  • 牵牛子(炒)200g
  • 香附(醋炒)200g
  • 木香50g
  • 巴豆霜100g
  • 朱砂40g

功能与主治

消食导滞,理气和胃,止痛。用于小儿各种停食积滯,脘腹胀痛,面色菱黄,身体瘦弱。


开郁舒肝丸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二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五灵脂(醋制)100g
  • 莪术(醋制)100g
  • 香附(醋制)75g
  • 木香63g
  • 槟榔63g
  • 当归50g
  • 陈皮50g
  • 青皮(醋制)50g
  • 草果仁(炒)50g
  • 乌药50g
  • 枳壳(麸炒)50g
  • 甘草50g
  • 大黄50g
  • 肉桂50g
  • 郁金38g
  • 延胡索(醋制)38g
  • 砂仁25g

功能与主治

开郁舒肝,顺气止痛。用于肝郁气滯,胸胁胀满,腹痛,嗳气吞酸。


万灵筋骨膏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一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生川乌35g
  • 生草乌35g
  • 独活27g
  • 羌活24g
  • 麻黄27g
  • 防风24g
  • 当归51g
  • 莪术35g
  • 三棱35g
  • 香附24g
  • 土鳖虫24g
  • 木鳖子35g
  • 蓖麻子35g
  • 大黄24g
  • 五倍子24g
  • 牵牛子24g
  • 红大戟27g
  • 芫花24g
  • 甘遂24g
  • 巴豆27g
  • 猪牙皂27g
  • 柳枝543g
  • 肉桂120g

功能与主治

散风活, 舒筋定痛。用于风寒湿邪,伤于筋骨,关节疼痛,四肢麻木,行动艰难


通经甘露丸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一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当归120g
  • 桃仁(去皮)120g
  • 红花120g
  • 牡丹皮120g
  • 干漆(煅)120g
  • 牛膝120g
  • 三棱(麸炒)15g
  • 莪术(醋炙)30g
  • 大黄(酒炒)120g
  • 肉桂(去粗皮)120g

功能与主治

活血祛瘀,通经止痛。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经闭不通,小腹疼痛,或经血量少,小腹疼痛拒按以及撇瘕积块。


柴胡舒肝丸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二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茯苓40g
  • 枳壳20g
  • 豆蔻16g
  • 白芍酒炒20g
  • 甘草20g
  • 香附醋制30g
  • 陈皮20g
  • 桔梗20g
  • 厚朴姜制20g
  • 山楂20g
  • 防风20g
  • 六神曲20g
  • 柴胡30g
  • 黄芩20g
  • 薄荷20g
  • 紫苏梗30g
  • 木香10g
  • 槟榔30g
  • 三棱醋制20g
  • 大黄酒炒20g
  • 青皮20g
  • 当归20g
  • 姜半夏30g
  • 乌药20g
  • 莪术20g

功能与主治

舒肝理气,消胀止痛。用于肝气不舒,胸胁痞闷,食滞不清,呕吐酸水。


舒气丸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二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大黄120g
  • 青皮(醋炒)10g
  • 槟榔220g
  • 苍术(米泔水炒)10g
  • 陈皮20g
  • 香附(醋炒)120g
  • 川芎10g
  • 厚朴(姜制)20g
  • 麦芽(炒)20g
  • 莱菔子(炒)10g
  • 山楂(炒)80g
  • 枳实(麸炒)20g
  • 三棱(醋炒)20g
  • 六神曲(麸炒)40g
  • 莪术(醋煮)20g
  • 牵牛子(炒)240g
  • 木香20g
  • 枳壳(麸炒)20g
  • 五灵脂(醋炒)120g

功能与主治

消气破滞,理气止痛。用于胃肠积滯,胸闷脘痛,脘腹胀痛,呕恶便秘等。


少林风湿跌打膏

出处

卫生部颁药品标准《中药成方制剂》第二册

药物组成

  • 生川乌16g
  • 生草乌16g
  • 乌药16g
  • 白芨16g
  • 白芷16g
  • 白蔹16g
  • 土鳖虫16g
  • 木瓜16g
  • 三棱16g
  • 莪术16g
  • 当归16g
  • 赤芍16g
  • 肉桂16g
  • 大黄32g
  • 连翘32g
  • 血竭10g
  • 乳香(炒)6g
  • 没药(炒)6g
  • 三七6g
  • 儿茶6g
  • 薄荷脑8g
  • 水杨酸甲酯8g
  • 冰片8g
  • 麝香0.16g

功能与主治

散瘀活血,舒筋止痛,祛风散寒。用于跌打损伤,腰肢酸麻,腹内积聚,风湿痛


神功散

出处

薛立斋医学全书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】

药物组成

  • 五灵脂(炒)30克
  • 莪术15克
  • 桂心15克
  • 芸薹子(炒)15克

功能与主治

治血滞,胸腹作痛


清热调血汤

出处

《古今医鉴》卷十一

药物组成

  • 当归(适量)
  • 川芎(适量)
  • 白芍药(适量)
  • 生地黄(适量)
  • 黄连(适量)
  • 香附(适量)
  • 桃仁(适量)
  • 红花(适量)
  • 玄胡索(适量)
  • 牡丹皮(适量)
  • 蓬莪术(适量)

功能与主治

主治妇人经水将来,腹中阵阵作痛,乍作乍止,气血俱实。(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,清热凉血)